管理的本质,不是管控,而是“成就”

润凌小婷婷 阅读:8 2025-08-22 07:18:18 评论:0
作为管理者,请时常自我检讨。你的团队里,是不是那个最有想法的年轻人,已经很久没来找你“奇思妙想”了?是不是那个最任劳任怨的员工,也开始计算起了自己的工作量?是不是大家在会议上,越来越“懂事”,越来越“统一”了?

image.png

在组织这个复杂的生态里,管理者究竟扮演什么角色?是牧羊人,是工程师,还是园丁?


很多管理者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“管控者”,紧握缰绳,手持鞭策,以为严丝合缝的指令和绝对的掌控力,就能驱动团队这驾马车滚滚向前。这是一种深刻的误读。


管理的本质,不是管控,而是“成就”。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个体的善意与潜能,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,最终汇成一片森林。


当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从内部开始悄然腐烂,当组织的引擎开始空转、熄火,根源往往不在于员工,而在于那个手握方向盘的管理者。

image.png

一个领导者最失败的时刻,不是业绩的短暂滑坡,也不是战略的偶尔失误,而是亲手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,变成一潭死水。这种失败,体现在五种不易察觉却如慢性毒药般的行为之中。


第一:把意气风发的人,搞得心灰意冷


每个团队里,总有那么一两个“眼里有光”的年轻人。他们像初升的太阳,带着一股原始的、未经雕琢的热情冲进你的办公室,告诉你他有一个绝妙的想法,一个能让效率提升20%的新流程,一个可以奇袭市场的金点子。他说话的时候,语速飞快,手舞足蹈,整个人都在发光。


此刻,你作为管理者,是如何回应的?


一种常见的、也是最致命的回应是:“小王,你的想法很好,但是太浮躁了,不成熟。”或者,“年轻人,不要总想着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,先把手头的工作做扎实。”你甚至会觉得,自己是在“点拨”他,是在“帮助”他成长,免得他好高骛远,摔个大跟头。


你以为自己是经验丰富的长者,在传递宝贵的生存智慧。你错了。你不是在点拨,你是在扑灭那团火。


那盆冷水泼下去,他眼里的光,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黯淡下去。

第一次,他会觉得是自己思考不周,回去默默修改方案。

第二次,他会开始自我怀疑,是不是自己真的太“嫩”了。

第三次,他可能就不会再来找你了。


他会学着像办公室里那些“成熟”的老员工一样,收起所有的锋芒和棱角,不再主动思考,不再提出异议,只是安静地完成你交代的每一项任务。不多做,也不少做。


你成功地“驯化”了一匹有潜力成为千里马的野马,让他变成了一头只会在磨盘边打转的驴。你把他身上的“锐气”,当成了需要磨平的“毛刺”,把他澎湃的“激情”,视作了必须控制的“风险”。


你忘记了,任何伟大的创新和突破,最初都源于一份看似“浮躁”的意气风发。你用所谓的“成熟”和“稳重”作为借口,扼杀了一个团队最宝贵的资产——活力。


组织的活力,始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。当那个最愿意冲锋的兵,被你亲手按在原地,整个队伍的士气都会受到无声的重创。其他人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他们会明白一个道理:在这片屋檐下,出头鸟没有好下场,保持沉默和跟随,才是最安全的选择。


于是,死气沉沉的文化,就这样从一个被扑灭的火种开始,悄然蔓延。


第二:把积极进取的人,搞得消极怠工


组织里还有一种人,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,但他们是团队的基石。他们像老黄牛一样,信奉“天道酬勤”,主动承担最苦最累的活,任劳任怨,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


他们是那些主动留下来加班,默默啃下硬骨头,为整个项目保驾护航的人。他们是你眼中最“好用”的员工。


可恰恰是这种“好用”,最容易被管理者滥用。


你看到他积极,于是把更多的任务压给他,因为“能者多劳”嘛。别的同事做不完的,你让他接手;新来的项目没人牵头,你第一个想到他。你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的付出,却吝于在利益分配上给予他决定性的倾斜。


当他看到那些每天准点下班、工作挑肥拣瘦的同事,在年底拿到的奖金和自己相差无几,甚至因为更会哭闹、更会向上管理而获得更多时,他内心的价值体系就开始崩塌了。


他会想:“我这么拼命,到底图什么?”


这种感觉,不是一次两次的失望,而是一种持续的、无声的打压。你的每一次“能者多劳”的安排,每一次“平均主义”的分配,都是对他积极性的一次凌迟。他心里那杆名为“公平”的秤,被你一次次地敲碎。他开始意识到,在这个系统里,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,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”才是潜规则。


于是,他也学“乖”了。他不再主动请缨,不再大包大揽。他会告诉你这个做不了,那个需要资源。他学会了设置边界,学会了保护自己。他从一个积极进取的“引擎型”员工,退化成了一个消极怠工的“齿轮型”员工。你甚至还会抱怨:“小李最近怎么回事,状态下滑得厉害,不如以前踏实了。”


你没有意识到,是他曾经的积极进取,被你的管理行为,活生生搞成了消极怠工。你用事实告诉他,积极,没有用。当一个组织里最勤奋的人,开始盘算着如何“摸鱼”,那就证明这个组织的激励机制已经烂到了根子里。你以为你维系了团队的“和谐”,实际上,你是在惩罚优秀,奖励平庸,亲手制造了一场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灾难。


第三:把勤勤恳恳的人,搞得得过且过


这一条,是第二条的延伸和恶化。当对积极进取者的打压成为常态,整个团队的文化都会不可逆转地走向平庸。


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一个项目结束了,你作为管理者,论功行赏。张三,勤勤恳恳,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,连续一个月凌晨才回家。李四,按部就班,完成了分内的工作,偶尔还发发牢骚。王五,几乎没做什么实质性贡献,但胜在会写PPT,总结汇报做得花团锦簇。


最后,你给出的奖金分配方案是:张三10分,李四8分,王五8.5分。你觉得你很“公允”,兼顾了苦劳和功劳,还考虑了汇报能力。


但张三看到这个结果,内心是什么感受?是彻骨的寒冷。他付出了100分的努力,只比按部就班的李四多了2分,甚至还不如那个只会做表面文章的王五。他勤勤恳恳创造的价值,被你的“和稀泥”式分配给稀释得一文不值。


一次这样的经历,足以摧毁一个老实人全部的职业信仰。他会想通一个“道理”:原来做得多和做得好,并不能带来本质的区别。既然如此,我为什么还要那么累?我也学着李四一样,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。我甚至可以学学王五,把花在钻研业务上的时间,用来包装自己。


这就是“得过且过”的开始。


一个团队,最大的悲哀,不是大部分人都在“摆烂”,而是曾经最不想“摆烂”的那批人,被逼得不得不加入“摆烂”的大军,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平衡和对不公环境的消极抵抗。他们不是天生就想得过且过,是你的管理方式,让他们看不到勤恳的价值和希望。


当你的团队里,大家开始比谁下班早,比谁承担的责任少,比谁的闲暇时间多,你不要去责怪他们没有事业心。你要问问自己,你是否建立了一个让奋斗者感到委屈,让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机制?当勤恳与平庸的回报趋同,勤恳本身,就成了一种讽刺。


最终,整个团队的绩效水平,会不可避免地向最低标准看齐,而不是向最高标准冲锋。


第四:把老实本分的人,搞得虚伪做作


每个管理者都说自己喜欢听真话。但事实是,绝大多数管理者,只喜欢听自己想听的“真话”


当一个老实本分的员工,在会议上鼓起勇气,指出你方案中的一个明显漏洞时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是下意识地防卫,是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,还是公开感谢他,并立即组织讨论?


如果你选择了前者,哪怕只是一个不悦的眼神,一次轻描淡写的驳斥(“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考虑过了”),或者一句居高临下的“教诲”(“你要看得更全面一些”),对这个员工来说,都是一次公开的打击。他接收到的信号非常明确:老板不喜欢被反驳,说真话是有风险的


下一次,他学聪明了。当你有了一个新的、同样存在问题的方案,他会选择沉默。不仅沉默,他甚至会第一个站出来附和:“老板高瞻远瞩,这个方案太完美了!他开始研究你的喜好,揣摩你的心思,说你爱听的话,做你爱看的“忠臣”。他从一个“诤臣”,变成了一个“弄臣”。


是谁把他逼成这样的?是你。


你用自己的行为,筛选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可以存在于这个团队。你亲手搭建了一个“忠诚度测试”的舞台,而测试的标准,就是无条件的赞同。


那些坚持说真话的人,被你贴上了“情商低”、“总唱反调”、“负能量”的标签,逐渐被边缘化。而那些见风使舵、溜须拍马的人,反而被你认为是“领悟力高”、“值得信赖”的自己人。


长此以往,你的周围,会被一片赞美和附和之声所包围。你感觉自己英明神武,决策从无失误。但实际上,你已经成了一个“信息孤岛”,被虚伪的防火墙层层隔绝。你听不到一线的炮火声,看不到冰山下的巨大风险。


你把最珍贵的“吹哨人”,变成了最平庸的“应声虫”。当组织的危机真正爆发时,你才会发现,身边没有一个人敢于提前为你拉响警报。


第五:把坚持自我的人,搞得随波逐流


这是最可怕的阶段,是团队文化癌变的晚期症状。


当一个管理者,习惯了用权力而非逻辑去说服人,习惯了将异议等同于挑战,那么团队中那些有独立思考能力、坚持专业判断的人,会面临最残酷的抉择。


一个方案推出来,所有人都看出了其中的不妥之处。但因为前车之鉴,因为曾经提出反对意见的同事都遭到了否定甚至打压,于是没有人再愿意坚持了。那个曾经会为了一个技术细节跟你争得面红耳赤的架构师,现在只是淡淡地说一句“我没意见”。那个以往会对市场数据提出不同解读的分析师,此刻也只是点头称是。


所有人都学会了放弃。放弃自己的专业判断,放弃对结果负责的初心,只为了迎合你的意志,为了会议能“顺利”结束。


如果你的每一次方案,都能在会议上毫无波澜地全票通过,没有任何反对或哪怕是质疑的声音,我告诉你:你的团队,出大问题了!


这不是因为你的方案真的完美无瑕,而是因为你已经成功地扼杀了所有的“坚持”。你创造了一种强大的、令人窒息的“场”,在这个场里,个体的独立意志被视作一种不和谐的杂音,随波逐流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。


这就必然导致一种在许多失败组织里屡见不鲜的现象:


会上不说,会后乱说;会上统一,会后反对。


会议室里鸦雀无声,一片祥和,所有决议“一致通过”。走出会议室,茶水间里、微信群里,怨声载道,各种吐槽和拆台。“我就知道这个方案不行”,“看吧,到时候出了问题还得我们来擦屁股”。


大家用消极的执行、背后的议论,来表达他们未能在会上说出的反对。决策的权威性荡然无存,执行力更是无从谈起。


管理者的权力,是一把双刃剑。它能成就人,也能“杀死”人。它能将一群平凡的人,凝聚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;也能将一群意气风发、积极进取、勤恳本分的优秀人才,变成一群心灰意冷、消极怠工、虚伪做作的乌合之众。


作为管理者,请时常自我检讨。你的团队里,是不是那个最有想法的年轻人,已经很久没来找你“奇思妙想”了?是不是那个最任劳任怨的员工,也开始计算起了自己的工作量?是不是大家在会议上,越来越“懂事”,越来越“统一”了?


不要等到团队的活力被彻底耗尽,组织的肌体开始僵化坏死时,才惊觉问题的严重性。你手中握着的,不仅仅是业绩指标和利润报表,更是一个个鲜活个体的职业生命和团队的未来。你的天花板,就是你团队的天花板。你的格局,决定了你团队的结局。

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blog.ividc.com/post/1261.html
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«    2025年8月    »
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31
文章归档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

快捷导航返回顶部
润凌网络
在线留言
联系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