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物业行业的出路的一些思考

润凌小可乐 阅读:8 2025-08-06 07:18:15 评论:0

“ 前段事件参加了一个调研,调研的主题与物业行业、物业服务等内容相关。实话实说,这近半年或者说近1年以来,行业非常热闹,从降价潮、中纪委物业行业专项整治到物业公司不正当竞争、行贿等问题,一时间,物业行业成了舆论中心,“取消物业”的声音不绝于耳。可是物业公司真的这么可恨吗?物业行业还有出路吗?”

image.png

关于物业行业出路的一些浅见,其中许多思考可能尚不成熟、不够准确。

物业行业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逾三十年,基本伴随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成长壮大。根据我查阅的一些公开资料显示,目前全口径行业从业人员约3000多万人,管理面积超过350亿平方米,行业总收入规模约1.7万亿元。从规模上看,已超越了餐饮、住宿等劳动密集型行业。

基于一个18年从业经验的行业老兵亲身经历和对行业的观察,我尝试着从自己的视角大致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:

第一阶段,90年代初伴随房地产发展而发展,随着房地产行业兴起应运而生,我自己称之为懵懂到基石的阶段;

第二阶段,2014年彩生活上市,资本进入,各个物业高歌猛进,跑马圈地,我称之为资本狂欢,快速扩张的阶段;

第三阶段,2020年到后疫情时代,物业管理被纳入社会基层治理,我称之为冰火两重天阶段;

以上我所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色和发展变化,这对我们思考未来行业出路很有必要。


比如说第一阶段,随着房地产高速发展,以前物业行业,大家更多的称呼是物业管理公司,后来随着地产发展太快,对物业公司的定位更多是地产的售后服务部门,物业公司需要服务好客户,在客户那里争取更多的好印象,为进一步提升地产品牌溢价做贡献。万科物业当时就是在万科集团学习索尼的售后服务理念而发展的,这是大开发商下属物业的基本样子。另外,由于行业发展初期,行业监管、法律体系、行业自律等问题,很多小物业公司经营不规范,甚至我觉得都不能称之为物业公司,社会上更多对这类物业公司称之为“黑物业”“黑保安”;在上述背景下为了改变形象以及实现地产对物业的定位,一些理念比较先进的物业公司在2006、07年就更名物业服务企业,以前的管理处就改名了物业服务中心,后来在新的物业条例里也出现了“物业服务”这个词。这个变化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,但我认为这也为后来、以至于现在的很多理解偏差埋下了一些种子。这个我后面会补充。

后面到了2014年,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,也经历了几轮调控和经济的周期,另一方面,许多大物业公司也无法向初期一样不计成本的投入,(毕竟手中的项目越来越多,靠补贴不可持续),为了打开收入的天花板,就开始不断尝试新的业务,后来有了彩生活,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模式,一下子让资本关注到了物业公司,彩生活上市后,很多物业公司也开始了独立发展的路径,后来就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,到目前为止,港+A大概67家,都是近些年上市的公司。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,各个物业公司都很兴奋,都在不断不计成本的跑马圈地,行业的主旋律又进入了一个不计成本的阶段。中小企业,要么卖掉,要么被吞噬业务,不过好在整体市场在不断扩大,大家还有空间。带资、并购、不计成本也为后来的理解偏差埋下了种子。

第三阶段,2020年,大家都知道,疫情来了。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冰火两重天,疫情来临时,物业一方面责无旁贷,一方面也懵懵懂懂的冲在了服务第一线,成了居民生活保障、抗击疫情的主力军。那时候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,每天都有业主把物业当家人一样歌颂和对待。基层政府在疫情管理过程中,事实上也很依赖物业的工作人员以及良好的小区设施设备。我在和很多基层管理的工作人员交流时,他们都会表示说有物业的小区,疫情控制、管理都好一些。直到近两年,网络上、新闻里“取消物业”“降物业费”的声音不绝于耳,“业主自治”“要求物业公开透明”的要求也层出不穷,以前业主口中的“小甜甜”,如今还是成了“牛夫人”,我理解这里面有很多因素,有疫情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,但也有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小区逐步进入老龄化,小区的设施设备,甚至绿化、清洁都在退化,物业费常年不变,而服务的要素成本却在逐年上涨,这些累计矛盾都在不断产生,而这些矛盾和现象都是之前所不曾有的。

前面我大致分析了一下物业行业的来时路,下面说说我理解的物业行业的出路,基于上述分析,我想谈谈对行业出路的理解。首先我谈谈过去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:


物业公司工作也许“卷偏了方向”

我们行业内的从业者往往习惯将物业管理分为“对物的打理”和“对人的服务”两大块。而物业管理的相关教材标准定义(如《物业管理概论》:物业管理是指由具备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接受业主委托,依据法规及合同,对房屋建筑及其配套设施、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、养护、管理,同时对环境卫生、公共秩序等提供专业性服务的活动)明确指出工作对象是房屋本体、设施设备及相关场地。然而,我们从业者往往为了口碑、评价而“卷”偏了方向——“卷”谁家保安更年轻帅气、“卷”谁家客服更温馨、“卷”谁家社区活动更新颖、“卷”服务人员数量,甚至“卷”谁家公共收益发得更多。这些显性服务(软性服务)固然重要,但若基础的服务,那些看不见的设施设备维护、维修都没做好,所有投入于“看得见”地方的努力将如沙上建塔。现实中“三年新、五年旧、十年破,功能丧失殆尽”的小区比比皆是,根源正在于此。


业主(社会)与物业公司价值共识未有效建立

业主购房时对物业费的认知,往往仅由地段、服务等级这类因素决定,买房关心的是小区的地段、户型等,往往很少有业主会进一步关心我的小区规模大还是小?出口多少?是一个围合还是多个围合?交通规划是什么样的?是高层建筑还是超高层建筑?绿化品种是什么样的?是否有规划的公共停车位?业主大多只关心小区“长”得是否漂亮、高级,甚至仅关注其外观。但刚刚列举的这一系列因素,往往直接决定了物业管理的成本,也进一步确定物业费高低。同时,物业服务等级评定若脱离物业本体(物)的客观差异,也总归会有些偏颇。这一些原因直接导致业主(乃至社会)与物业公司之间未能形成关于物业服务成本与价值的普遍共识。而这种价值共识,在其他服务行业是有的,例如住酒店,五星级酒店、精品酒店、快捷酒店,哪个城市,客户在选择的时候是有价格预期的。


过去,物业公司在为了显性竞争,并没有在最基础的地方下功夫,甚至做宣传,更多的还是宣传温馨服务,忽视了长时间打理好一个设施设备的价值,另一方面,业主(社会)对物业公司功能、价值不清晰。


因此,我认为物业行业的根本出路在于:认认真真地回归本质,聚焦核心——把业主委托的“物”精细化打理好,让小区历久弥新。

* 对行业而言:应告别过去重宣传“温馨服务”、轻基础硬件维护的竞争模式,将资源和管理重心切实投入到设施设备的系统性维护、保养和更新改造上,确保物业的长期健康状态,源头减少随着建筑物、小区设施设备老化所带来的结构性矛盾;

* 对宣传沟通而言:需加强向业主和社会公众普及物业管理的核心价值——资产维护,并清晰地展示“物”的打理所涉及的成本构成(尤其随建筑物老化带来的刚性成本增长),引导全社会理解“资产持有成本”的概念。

唯有如此,物业工作的价值定位或许就能回归其应有的单纯与清晰,行业才能行稳致远,小区矛盾减少了,社会基层治理就会少一分负担。


以下是后期补充思考,其实最近几次大会,我看到程鹏教授的统计分析,也提到了发达国家的案例,事实上房屋持有成本真是我们以前没有关注到的问题,如果成本不足,小区(楼体)就会逐步退化,丧失使用功能。与其计较物业费高低,不如全社会对于与“物”的维护价值形成共识,甚至可以像电梯、消防维保一样单独立法,把小区“物”的打理方方面面都管理起来。

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«    2025年8月    »
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31
文章归档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

快捷导航返回顶部
润凌网络
在线留言
联系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