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财务分析与经营分析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路径
财务分析等于经营分析吗?也许有些小伙伴们还分不清楚。事实上,二者区别很大。
财务分析基于分析历史数据定位问题,而经营分析则侧重于从业务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业务行动建议。
一、财务分析
1、财务分析的核心是聚焦关键财务指标,通过指标的异常增减变动来捕捉异常信号,定位问题点。
❶盈利能力(毛利率、净利率、ROE等):反映企业赚钱能力
❷营运能力(存货周转率、应收账款周转率等):反映资产利用效率
❸偿债能力(流动比率、资产负债率等):反映企业抗风险能力
❹成长能力(营收增长率、净利润增长率等):反映企业发展潜力
2、财务分析常用方法
在实务工作中,我一再跟小伙伴们强调,不能孤立地看数字,要不断地对历史数据总结归纳,形成一些指标数据的趋势和建立合理波动范围的认知,熟记于心,以形成判断预期。这样也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是否出现异常,从而让我们敏感、警觉起来,快速定位问题点。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以就是通过比较来找出异常。
❶同比环比:与去年同期、上一周期对比,分析亮点与不足,落实到具体业务环节和业务部门;
❷预实比:与预算目标对比,分析并拆解未达标的具体项目;
❸同行行业比:与竞争对手、行业均值对比,定位差距并找出解决对策。
除此之外,还可以用因素分析法、连环替代法、结构比重法、因果分析法等分析方法。不同的方法适用不同的业务场景和分析目的,要结合业务场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3、财务分析定位问题
财务分析的结论只是聚焦“现象描述”和“数据归因”,并不会直接给出业务建议。毕竟财务会计对业务参与程度较低,只能表面上就数据谈数据,并不会深入到业务层面去,这也是很多财务分析与业务脱节的原因所在。财务分析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定位问题点,为经营分析提供方向。
二、经营分析
经营分析要用业务视角看待问题,并输出业务行动建议。
1、经营分析的起点
经营分析要以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,不能浮于表面数据,而是要穿透数据来看业务本质。例如财务分析发现“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15%”这一问题点,那么作为经营分析就需要进一步追问,以核实具体原因和影响程度。
❶是采购量减少导致议价能力下降?还是供应商单方面提价导致的?
❷是否有替代原材料可选?是否可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呢?
❸成本上涨是否可通过产品提价转移?提价会影响销量吗?如果影响,销量会减少多少?
2、经营分析的核心
经营分析要结合业务流程,并用业务思维拆解问题,把财务指标分解、转化为可以落地的业务动作。比如,针对财务分析定位的问题点“库存积压”这一问题,经营分析会不断地拆解问题以定位到根本原因,分析路径如下:生产计划不合理(如过量生产)OR销售预测偏差(如对市场需求误判)OR产品迭代滞后(如老款产品滞销)?
3、经营分析的输出
一句话概括:经营分析要提出具体建议,并预测执行的结果。
❶具体建议
错误做法:经营分析输出的建议要具体、可落地,避免空泛表述,泛泛而谈,不痛不痒,如“加强成本控制”。
正确做法:换位思考,站在业务角度以业务语言输出这样的表述:“将原材料采购批次从每月2次调整为每周1次,预计减少库存资金占用200万元”;
❷结果预测
针对提出的具体建议,要用具体数字来量化,没有量化就无法评价影响程度。比如“推行经销商返利新政后,预计Q4回款率提升至90%,现金流增加800万元”;
❸战略对齐
经营分析服务于公司战略,因此经营分析也要确保其建议符合公司长期发展目标。比如公司的战略定位为“抢占高端市场”,经营分析就不能只考虑短期降本目标而牺牲产品质量,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,严重违背公司战略目标。
4、经营分析闭环管理
经营分析不是一次性报告,而是持续跟进的过程,可以借助PDCA循环跟踪管理。聚焦问题的持续改善,固化标准和流程。
总之,从实务工作来说,财务分析一般是财务会计负责输出,主要基于对外报表;经营分析则由管理会计提供,从企业管理报表角度输出,并参与业务决策。
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blog.ividc.com/post/1281.html
1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2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